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牛奶谎言与内幕 向牛奶说不


Dr. Lewis A. Barness  他最先教我:「牛奶是小牛的食料。」 

第一章 牛奶是大自然的恩赐? 
人类喝牛奶是违反自然的法则。人是人,牛是牛,乳汁成分不同,当然只能哺育同种的母乳。 
在美国,凡是对牛奶有异议的人,都被视為怪人看待,因為在酪农、乳业界展开宣传活动的同时,也施加政治压力。许多人应该都有小时候被催促「快喝牛奶」的记忆,乳品公司的广告词:「牛奶是大自然的恩赐」,「牛奶是完美的食品」,「人人需要牛奶」。 
牛奶的宣传活动奏功。在美国,食费的七分之一用於购买牛奶、乳製品,美国拥有一千八百万头乳牛的现实,足证酪农业是个巨大的產业。他们对政治运用绝大的影响力,参眾两院的议员七人中有一人再选莫不接受酪农界的政治献金,他们对议会施加压力,以维持牛奶的高价格;藉由州与联邦的法律来确保利益等等。 

先说说事实。国外先进医学界早就有人指出喝牛奶,对人体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台湾的医学界也有人注意到此一议论,呼应此说。可惜的是,医界的医师、营养师、教师仍嫌保守,视牛奶為「上天赐给人类的营养圣品」。欧斯基医师指出,牛奶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主要有四点:
 1.造成婴幼儿缺铁性贫血。
 2.造成许多人胃痉挛与腹泻。
 3.造成各种过敏。
 4.造成动脉硬化与心臟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一般人对哺乳动物的乳汁成分大不相同的事实并不清楚。例如,牛、羊、象、骆驼、狼等动物的乳汁,在糖质、蛋白质、脂肪、矿物质方面的含量就大不相同,各种哺乳动物的乳汁提供各自乳儿最适当的营养,人当然跟其他动物的乳汁不同。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在达到出生时体重的三倍之前,端赖母乳成长,人类婴儿成长到出生时体重的三倍约需一年。过了断奶期还在喝奶的哺乳动物,只有人类和宠物猫之类。

 世界上许多地方,尤其是在东亚、非洲、南美,人们认為牛奶并不适合成人饮用。 
1994年4月,联邦交易委员会对加州牛奶业界諮询委员会提出告诉。对「人人需要牛奶」这个耸人听闻的语句指责是「充满欺瞒,招致误解,不当的广告」,并对诸多知名运动员、歌手等名人的代言大加挞伐,认為是对牛奶的食品价值予人不正确印象。 

第二章 牛奶的糖质容易引起消化器官症状 

乳糖是指牛奶所含的糖质,乳糖是双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两种单糖类构成,人体必须将双糖分解為单糖,才能被小肠吸收。 
乳糖只由乳腺的腺细胞製造,含乳糖的物质,除了哺乳动物的乳汁外,并不存在。要分解乳糖必须靠小肠分泌「乳糖酵素」,而乳糖酵素的活性开始作用是在妊娠第三期(七个月以后)的胎儿的肠道中,到了出生之后,活性达到高峰,若所摄取的乳糖量很多,超过肠内乳糖酵素的处理能力,乳糖在未经消化分解下,就被输送到大肠,会引起以下两点反应: 
1.乳糖对在大肠内孳生的细菌產生反应。大肠的细菌使乳糖发酵,转化成气体、二氧化碳和乳酸。
 2.乳糖的分子藉渗透压作用将水分吸收到肠道内,结果聚积在肠道内的气体与水分的量因此增加。气体与水分的组合,成為腹胀感、痉挛、打嗝、放屁、水性腹泻的原因。 
绝大多数小孩的小肠中乳糖酵素的活性,从出生后一年半至四年之间会逐渐降低,这是成长过程中正常的生理变化。到了断奶期之后的大多数哺乳动物,也可看到与此同样的现象,这一点,人类与所有哺乳动物完全相同。通常过了断奶期,如果还在摄取像牛奶一样含乳糖的食品,显然是违反自然的法则。 
酪农、乳业界对「乳糖不耐症」的检查结果大加挞伐,企图隐瞒事实,业者负责文宣的人反驳说:「因為检查所用的乳糖量较通常為多,所以跟一般喝牛奶引起的问题一点关係也没有。」诚然,乳糖不耐症与牛奶过敏不可画上等号。但是,60%~75%被判定為乳糖不耐症的人只要喝标準八盎斯(约29.6cc)杯的牛奶,显然就会引起消化器官症状。 
一些研究指出,乳糖不耐症的人喝牛奶,有可能营养素的一部分未被吸收而流失,不但无法

从未消化的糖质摄取能量,反而因腹泻之故,连蛋白质也流失。 
小孩腹痛是常有现象,可以推测十个小孩中,有一个经验过「小儿再发性腹痛」的症状。以罹患「小儿再发性腹痛」的小孩為对象的研究,在波士顿与旧金山进行,得出一项结论,那些小孩约三分之一腹痛起因於乳糖不耐症。唯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去除平日食品中的牛奶和乳製品,才可望见到恢復之兆。 
许多恼人的症状,与其去看医生,不如不再喝牛奶,还更為有效。 
  
关於小儿过敏腹泻、成人动脉硬化等原因的探索... 
 第三章 牛奶过敏 
布来安(Brian Gordon)刚满两岁半,出生后六个月时即腹泻,脸色苍白,手足肿胀,连腹部也膨胀起来。母亲带布来安看过几家诊所,试喝过各种牛奶,但症状一点也没改善,之后,布来安被诊断出缺铁性贫血,连续几个月服用铁剂,但完全无效。最后在大医院就诊下,仅四天终於大致治癒。 
布来安对牛奶的蛋白质极度过敏。在开始进行完全去除牛奶的饮食疗法中,腹胀感消了,腹泻停止了,血糖值也恢復正常。之前,母亲曾让布来安不再喝牛奶,但未见效。必须去除所有含牛奶的食品才行。(布来安一直在吃的蛋糕或乳蛋糕点心含牛奶成分,还有牛肉也要戒掉。)(无名註:蛋可能為另一过敏原。) 
虽然布来安是极端的个案,但牛奶过敏确实远比一般认知还常发生。牛奶过敏有各种不同的症状,消化器官的症状為其主要之一。一般最常见的是慢性腹泻,大便的型态从软便到水性便,型态各异,常见含黏液的大便,也有混血的大便。 
小孩一旦开始喝牛奶,很快就会出现特有的各种症状,用含有牛奶蛋白质的配方奶粉来哺育的情形,也发现同样的现象。若是轻症,小孩也能顺利养大,但若引起严重腹泻,因从食物中摄取充分营养有困难,所以容易发育不良。过敏反应在肠胃產生的变化使血液浸润在肠内,一旦血浆与红血球流失,血中蛋白质的浓度就会降低,容易造成贫血。若血清蛋白质相当低,就会出现腹部与手足肿胀的症状。 
大多数情形,这种症状的婴儿,若从平日食物中完全去除牛奶,很快就会获得改善,所有的症状大概会在两天内消失。对牛奶肠胃过敏比较严重的型态会造成出血,婴儿可能每天大便混血一至五毫升,不久就造成贫血。一天的出血量因為太微量,仅赖看诊无法正确诊断出来,即使大便顏色正常,胃肠是否出血,若不经详细检查,无从判断。 
一大半美国缺铁的婴儿,主要原因是因牛奶引起的胃肠出血所致,若从平日食物中去除牛奶的话,胃肠就会停止出血,而可用铁剂治疗。但只要还继续喝牛奶,胃肠出血就不会停止,而抵消了药的疗效。 
医界早就知道让婴儿大量喝牛奶,会引起缺铁性贫血。直到最近,才知道小孩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只是未能从食物中充分摄取铁质。实际上牛奶每一夸脱(约0.95公升)只含铁一毫克,因為铁与牛奶的其他成分结合之故,很难从肠道吸收,几乎输送不到血液中。 
我们认為,婴儿喝牛奶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两个:1.牛奶只含微量的铁质。2.牛奶会引起肠胃出血,因而所含铁质流失。此一症状為小孩焦躁、无力、注意力散漫的原因。小孩哭得厉害,為安抚起见再给牛奶喝,但这将造成反效果,只会使症状更加恶化。 
牛奶过敏的罹病率推定在0.3%~25%之间。加拿大杰拉德医师(Dr. J. W. Gerrard)及其同事的研究,為确定牛奶过敏的罹病率,从婴儿出生时,开始追踪调查他们自己负责的787个婴儿,结果诊断出59人為牛奶过敏,罹病率為7.5%。被诊断為牛奶过敏的婴儿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湿疹、反覆性呕吐、再发性鼻塞、再发性支气管炎。详查育儿日记,发现喝配方牛奶的婴儿,四人中有一人在三天内,出现牛奶过敏的初期徵兆,几乎半数在一週之内,出现牛奶过敏的徵兆。 
小孩喝牛奶的时期越早,越容易引起过敏。杰拉德医师群指出,小孩的父母兄弟姊妹有过敏疾病的个案,该小孩本身牛奶过敏的机率也高。 
从以上的研究得知,餵食婴儿牛奶,婴儿容易生病。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和迈阿密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群,报告了由牛奶引起的更為严重的併发症,他们调查罹患肾臟病这个棘手慢性病的十岁至十三岁的许多儿童的病例。肾臟病是因肾功能不全,使得大量的蛋白质从尿中排出的疾病。 
罹患肾臟病的小孩,特别有效的药是从副肾皮质抽出的一种荷尔蒙,但研究发现,「副肾皮质荷尔蒙」似无疗效,医师们推测,小孩有各种食物过敏。令人感动的是,从小孩的食物中去除牛奶之后,蛋白尿立即缓和,可见到相当的改善,但食物中若加上牛奶,一至三日内又会引起高度的蛋白尿。 
在阿拉巴马州开业的小儿科医师巴给特(Dr. J. Dan Baggett),对牛奶害处的研究多年来一直保持高度的兴趣,下面纪录巴给特医师的亲身经验的摘要。 
「我自从1960年在阿拉巴马开业以来,注意到食物中牛奶蛋白质与小儿湿疹的关係,发现很多罹患湿疹的小孩,若未靠饮食疗法早期治好,不久就会併发气喘。本著这些经验的知识,我讲了藉由饮食疗法的有体系的预防措施,作為治疗新生儿过敏疾病的方法。出生九个月内,一概禁食柑橘类的水果,只吃完全不含牛奶或蛋,经筛选过的食物。婴儿患湿疹时,立即改喝豆浆之后,虽大多数会好,但也有因大豆而发疹的婴儿,不过,通常改变饮食,的确可以治疗发疹。 
1964年,我获悉旧金山迪马医师(Dr. William Deammer)的研究,他指出牛奶的蛋白质,会使筋骨疼痛频发。此后,藉由严格的饮食疗法,被认為是初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小孩的疼痛,得以减缓并恢復健康。大约六年前,我指导全部患者,一概禁食牛奶与乳製品,包括含有牛奶蛋白质或奶粉的麵包、饼乾、蛋糕等食品,目前我的诊所没有一个气喘患者。 
在我学到的经验中,对持续进行一概不含牛奶蛋白质的严格饮食疗法的小孩而言,溶血性链球菌不致引起感染症。链球菌引起「喉头炎」或「脓皮症」的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时,发现症状或徵兆之前的五天之内,必然摄取了牛奶蛋白质。链球菌引起的疾病与牛奶蛋白质的关係,任何有时间与耐力进行检证的医生,应该都可以证明,一旦怀疑是链球菌做怪时,不妨问问小孩,是否在就诊之前摄取了牛奶、冰淇淋或起司等乳製品。」 
在大自然界,过了断奶期之后,还继续在喝奶的动物,并不存在。人类在出生后过了一、两年还在喝牛奶,因此而生病也不会令人惊讶。 
有一本书叫《牛奶过敏》(英文书名:Allergies to Milk),就此领域而言,是一本很详细的综合性教科书,作者巴纳(Sami Bahna)与海纳(Douglas Heiner)二人都是医师,书中详述有关过敏的免疫学基础知识,非常值得参考。兹引述此书第一章的文章: 
「…直到最近,牛奶过敏的问题成為医师们争论不休的课题,临床医师之中,不相信牛奶过敏的人,在下诊断时,难免踌躇不决。…医师们的态度这麼不同的理由是:
1.牛奶过敏引起的症状变化很多,这种症状也出现在其他疾病上。
2.没有一个诊断法可以确实诊断。虽然一般人逐渐意识到牛奶过敏的问题,但仍认為不是问题,常见為人父母者,不相信孩子身上的症状是牛奶引起的。」 
一般人对牛奶过敏的认识不足,仍认為牛奶是小孩理想的食物。 
第四章 要命的牛奶脂肪 
以美国心臟协会為首的各种组织,强烈呼吁全国各年龄层的人民减少牛奶、乳製品的摄取。一年约一百万人因心臟与大动脉的疾病丧生,高居美国死亡原因的一半。 
「动脉硬化」是血管疾病的一种,其特徵是,形成挤压动脉内壁的堆积物而构成障碍。这种「栓」(plagues),会阻碍动脉的血流,以致粗糙不平的部分剥落,或血管壁弱化使动脉破裂,但最大的问题是,提供了一个地方形成「血栓」(blood clot),使该动脉的血流完全被阻断。 
动脉硬化造成血管阻塞,在脑部、心臟、肾臟、下肢供给血液的大、中动脉最為显著。血流在脑部阻断即造成中风;在心臟阻断即引起冠状动脉闭塞,就是心臟病发作。 
「栓」附著於动脉壁的过程係歷经二十年至四十年慢慢进行的,栓中含有很多的脂肪与胆固醇,动脉壁一旦受伤,引起动脉硬化的栓即附著其上。造成动脉壁受伤的因子很多,「高胆固醇血症」是其中最大的危险因子。饮食生活决定血液中的胆固醇值,血浆与组织中所含的胆固醇来源有二:
1.体内自行合成的胆固醇。 
2.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 
美国成人一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量平均600到800毫克,几乎比世界其他地区都多,这些胆固醇来自牛奶的脂肪、蛋黄、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此外,跟食物无关,每天在体内合成500到1000毫克的胆固醇。 
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与「饱和脂肪酸」,这两个物质被视為在控制血液中的胆固醇值。饱和脂肪酸多包含於奶油、起司、乳酪、肉类等食物,摄取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值即升高。法拉明葛姆研究指出,血中胆固醇值為240毫克比未满200毫克的男性,引起心臟病发作的机率高三倍。 
一般而言,胆固醇值与动脉硬化跟肉类、蛋、牛奶、乳製品,有直接的关係,这是普世共通的现象,饮食生活只要稍微改变,严格限制上述食物的摄取,就可以降低胆固醇值,控制心臟病发作死亡的危险。 
自幼就喝牛奶的习惯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被视為代表动脉硬化徵兆的变化,可在婴幼儿的冠状动脉上观察到。某病理学者检查过因事故死亡的1500名青少年的心臟血管,发现很多人的心臟动脉呈现生病的徵兆。 
探讨在这些青少年中,有具正常血管者与不具正常血管者的原因,发现最大的不同在婴儿期的哺育法。一大半具有正常血管的小孩,是用母乳哺育;具不正常血管的小孩,则是用牛奶或配方牛奶哺育。因此,可下一个结论:母乳与牛奶营养的不同,造成冠状动脉的早期变化。 
饮食生活与动脉硬化关係的研究调查,全都证明牛奶当作人类的食物是不适当的。一生中持续喝奶的哺乳动物,除人类以外并不存在。其他的哺乳动物未见动脉硬化的现象,这种病只由摄取过多「脂肪」与「胆固醇」的现代人的饮食生活引起。 
一旦过了通常的断奶期(一至两岁),最好别再喝牛奶。 
1977年2月,美国参议院国民营养问题特别委员会发表了以「美国人的饮食指南」為题的报告,其中一项建议是,全体国民减少摄取「脂肪与牛奶、乳製品」。不用说,以全美酪农、乳品协会為首的许多团体,对此一内容都加以反驳。 
1982年全美调查委员发表了以「饮食生活、营养与癌」為题的报告。报告中说:「根据流行病学与实验的证明,在所有的营养素当中,『脂肪』的摄取与癌症的发生有因果关係。」尤其是大肠癌、乳癌、前列腺癌。 
一夸脱的普通牛奶就含有三十五公克的脂肪,您还想喝牛奶,摄取脂肪吗? 
这才是小 Baby 应得的恩赐.... 
第五章 牛奶的替代品 

母乳,尤其是產后数日内分泌的初乳,在最容易罹患威胁生命的感染症的时期,具有免疫的功能。母乳含丰富的抗体,其蛋白质是婴儿防范病原菌或病毒感染所需。 
证明母乳营养儿比配方营养儿不容易生病的证据很多,1930年代,在芝加哥以两万个以上的婴儿為对象的研究,具体证明了这一点。在这裡请注意,早在治疗病原菌感染的抗生素问世之前,即进行这个研究了。 

第一组婴儿(纯母乳营养儿组)只哺育母乳。
 第二组婴儿(混合营养儿组)用母乳加配方奶粉哺育。
 第三组婴儿(纯配方营养儿组)将煮沸还原的牛奶加砂糖喝。 

结果显示,出生后九个月间,纯母乳营养儿与混合营养儿合併的死亡率每一千人為1.5人,而纯配方营养儿的死亡率则是每一千人為84.7人的高数值;此外,纯配方营养儿的消化器官方面感染症的死亡率高达40倍,呼吸器官方面感染症的死亡率则為120倍之多。 

在此之前,以美国八个都市的婴儿為对象进行的分析,也有同样结果的报告出来。纯配方营养儿出生后六个月内死亡的可能性也高达20倍之多。 

在现在的美国,要证实母乳营养儿的存活率比较高有其困难。因為即使罹患致命的疾病,在抗生素与良好的医疗体制下,纯配方营养儿的死亡率还是低。但是,在不具先进医疗体制的世界其他地区,纯配方营养儿的死亡率高得令人无法接受。婴儿要得到母乳的好处,必须只吃母乳(即完全母乳,不能混合配方奶粉)。 

卫生环境良好的先进国家,大多数婴儿也常用配方牛奶哺育,实际上,配方营养儿感染症的罹病率,并非达到无法接受的程度,但是,能得到免疫方面的好处,只有纯母乳营养儿。 

在瓜地马拉一连串的研究,也证实哺育母乳防范感染的效果。以卫生条件恶劣地区的母乳营养儿為对象进行观察,每週检验婴儿的大便,查看有无病原菌。母乳营养儿只检出无害的乳酸桿菌,没有一个肠胃炎。但是,配方营养儿常患肠胃炎。一旦婴儿开始断奶,大便中菌的种类立即改变,大便中含大肠桿菌,容易引起各种感染症。只有母乳可以阻止大肠菌的繁殖。 

哺育母乳可抑制婴儿室肠胃炎的流行。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勒的某婴儿室流行肠胃炎的案例,非常值得参考。在六个月期间,对住进婴儿室总共1008个婴儿进行调查。只靠母乳哺育的883个婴儿未发生肠炎,大便也未检验出大肠菌,其餘的125个婴儿吃煮沸过的母乳,其中16人发生肠胃炎,而且大便都检验出大肠菌。有此经验后,所有的婴儿都吃母乳,两个月之内,大肠菌便在婴儿室绝跡。 

哺乳动物的奶只能哺育同种的乳儿,餵食不同种哺乳动物的奶是不行的。奶一经加热、杀菌、调整成分,都会破坏防范感染的机制。根据迄今的研究,所有的哺乳动物,在达到出生时体重的三倍之前,都靠母乳哺育。象大约要三年,土拨鼠约三週,而人类若遵循此一自然法则,出生后约一年内,必须只哺育母乳。 

发展中国家往往因仿傚先进国家的习惯,越来越多的女性放弃母乳哺育。此一改变与高收入的家庭,婴儿死亡率反而高的现象有关。例如在智利,母乳哺育的比例,二十年内从95%锐减至6%,為何她们要换成配方哺育呢?主要原因有四:
1.外出工作的女性增加。
2.下层阶级女性想仿傚上流阶级或欧美先进国家的女性。
3.很容易透过国际性的卫生机构买到奶粉。
4.乳业公司强烈展开不负责的促销活动。 

南美或非洲的女性,在医疗机构看到胖嘟嘟的婴儿吸吮著奶瓶裡牛奶的广告,很自然会认為那是在推荐配方哺育,这种巧妙的广告手法很成功,诱导母亲选择「摩登」的哺育法。Leah Marguiles女士在题為「海外奶粉的实况-输出婴儿营养失调」的报告中,明确批评此一问题。在智利发生的事件就是个悲惨的例子,出生后三个月内就用配方牛奶哺育的婴儿,比起母乳哺育儿,死亡率高达三倍之多。 

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团体出版了以「雀巢杀害婴儿」為题的小册子,但瑞士本部的雀巢公司以毁谤名誉提出告诉。在英国,《婴儿杀手》(The Baby Killer)的作者穆勒(Mike Muller),在书中详细介绍奶粉的製造商如何歪曲哺育法的花招。 

哺育法商业化,当作赚钱对象的结果,在这些发展中国家,许多婴儿因此夭折。母乳不但是天然资源,也可说是国家的经济资源,这些国家可因此省下不少奶粉进口的财政支出。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决议,禁止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奶粉的促销活动,并支持「可能的话,所有的婴儿都应该用母乳哺育」的观点。 

美国小儿科学会、美国小儿科协会、小儿科学术研究学会、小儿科非住院病人协会,全都支持「哺育婴儿最适当的方法乃是母乳哺育」。连全美酪农、乳业协会都公开承认「出生后六个月内的婴儿不宜喝牛奶」。这是观念的进步,但还不够。 

出生后一年内,只用母乳哺育最為理想。未能用母乳的情形下,出生后一年内,可用配方奶粉哺育。又,出生一年之后,不论哪一种牛奶都不需要了,因為小孩跟成人一样,完全不喝牛奶也能健康成长。 

第六章 牛奶不是适当的钙源 
许多人都深信牛奶含有丰富的钙,也深信要有强壮的骨骼与健康的牙齿,必须摄取大量的钙。但是,这些自以為是的成见也是酪农和乳业公司教的。 
在此指出许多人不知道或想像不到的事实:世界上大多数人只摄取建议所需量一半以下的钙,但还是拥有强壮的骨骼与健康的牙齿。 

全美科学院的食品营养委员会推荐成人一天摄取800毫克的钙。在英国与加拿大,推荐一天钙所需量為500毫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一天钙所需量仅400至500毫克。 

要确定钙所需量,必须经过极為复杂的作业,食物中的钙含量,只是人体决定吸收多少钙的要素之一。许多食品会阻止肠道吸收钙,例如:磷、食物纤维、蛋白质等。此外,维他命D与体内分泌的各种荷尔蒙,在促进钙的吸收上具有重要作用。 

食物中的钙含量与人体的吸收量没有因果关係,意即钙吃得越多,不会吸收得越多。最能说明此事的是,比较母乳营养儿与配方营养儿的研究。牛奶每夸脱约含1200毫克的钙,而母乳每夸脱仅约含300毫克,儘管差距这麼大,母乳营养儿比配方营养儿还吸收更多的钙。原因是牛奶含很多钙,但也含很多磷,而高量的磷会阻止钙的吸收。许多营养学者之所以主张「只有钙与磷的比例是二比一或二比一以下(如三比一或四比一)」的食品才可用作主要的钙源,其理在此。 

调查骨骼密度的研究指出,只摄取美国推荐一天钙摄取量一半以下(400毫克以下)的人(主要是非洲的原住民),未发现有骨质疏鬆的证据。 

随著更多研究的投入,逐渐了解我们并不知道,為了维持健康真正需要多少钙。虽然知道钙摄取过多或过少都会危害健康,但「钙不足」究竟是指多少的量,仍是个谜。非洲和美国的黑人,与大多数的白人比较,钙摄取量少得多,但骨骼密度反而高,且骨质疏鬆症的罹病率低。 

南非医学学术调查研究所的沃克博士(Dr. Alexander Walker)说:「对人类而言,并没有钙不足的确切证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群下结论说:「一天钙的摄取量即使未满300毫克,也没有危害健康的确切证据。」美国小儿科学会的营养委员会说:「推荐给小孩与成人一天牛奶的消耗量(800至1000毫克的钙含量),有可能超过正常人体所需的量。」 

显然人体会调节从食物中摄取的钙含量,钙的摄取量减少,必要时钙的吸收量就会增加。 

美国人一天平均从牛奶摄取约800毫克的钙,其他很多国家的人民,只摄取300毫克以下的钙,却都没有发生骨质疏鬆或钙不足的情形。人人都需要钙,很多食物也都含有钙,像甘蓝、芜菁、豆类、小麦、鱼类等等,都是很好的钙源。 

『可是医生,如果不喝牛奶,我的骨骼和牙齿会怎麼样呢?』  

『没问题!不会怎麼样的。 』 

健康无小事, 关注健康杂谈
公众号: Health-anything
微信联络:toronto_johnliu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日常用品-潜在危机知多少?



日常用品-潜在危机知多少?


  • 当我们洗头、洗澡、刷牙、洗衣、洗碗时,不仅正在慢性中毒,而且在污染水源伤害大地。
  • 1990年每50个死亡中有一人得到癌症。2000年每30个死亡中有一人得到癌症。未来每2个死亡中有一人得到癌症。

 癌症从那里得来?(请观赏短片)经皮毒



  • 环境疾病: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不孕症、先天缺陷、沮丧、学习迟缓、过动儿、焦虑、忧郁症、慢性疲劳、记忆力减退、老人痴呆、风湿关节炎、气喘、过敏、湿疹、头痛。

 你每天洗碗吗?(请观赏短片)


  • 《化学界面活性剂》
  •  用途:可轻易将污垢溶解於水中。但根据检查结果,使用洗洁剂洗涤的碗盘或蔬果,即使用水冲了5~10次之后都还残留界面活性剂。
  •  伤害:对皮肤、肝脏会造成慢性伤害。

你每天洗衣服吗?(请观赏短片)

 《强硷》

  •  用途:强硷为腐蚀性物质,洗衣剂中常用的清洁剂成分。
  •  伤害:组织急性暴露强硷,会产生液化性坏死,破坏血管,细胞,皮下组织,导致深部的组织破坏。一般只要30%毫升的强硷,即可於1秒内造成严重的伤害。

《磷酸盐与萤光剂》

  •  用途:可加强洗净效果使衣物看起来更洁白干净,即使用水冲了130次之后都还残留化学成分。
  •  伤害:长期刺激皮肤会引起红肿、水泡、参透到血管会伤害中枢神经,与皮肤的蛋白质结合,容易导致过敏或发炎,并破坏皮肤酸碱值。

 你每天洗澡、洗头发吗?

 《甲醛—泡尸体的福马林》

 用途:防腐剂。

  •  伤害:会使身体产生致癌因子,吸入甲醛所蒸发的气体,会出现呼吸困难,头痛、疲劳、头昏、失眠、气喘,若不慎误食,会引起晕眩、呕吐、甚至死亡

你每天使用家庭清洁剂吗?

 《乙二醇醚》

  •  用途:可加强洗净油渍、污垢效果。
  •  伤害:酸性物质会累积在人体内的各器官,严重可能造成毒性脑病变、贫血、生殖系统及危害胚胎发育。

请慎选清洁用品,关系到你和家人的健康!

http://www.everybodyshopping.com
高浓缩,经济,环保,无毒
 
 

2015年9月28日星期一

什么是“经皮毒”?

你是否经常长痘痘,用了各种祛痘的洗面奶,痘痘却越来越严重了?

你的皮肤是否越来越敏感?非常容易过敏,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化妆品?

你不能接触任何洗洁精或洗手液?使用后手就会发痒甚至红肿,出现湿疹或溃疡

你的头皮是否越来越容易瘙痒?开始脱发?

你的指甲越来越容易干裂?甲边经常出现倒刺?...

当心!除了先天体质原因,及心理上的特殊时期,如果持续遇到这些问题,说明你可能患上轻微的经皮毒

 

当中毒继续加剧,身体部分机能将无法工作,产生如肝炎、妇科疾病,甚至癌症等恶性疾病。近10年,癌症的高发率,与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污染及滥用化学产品有很大关系


什么是经皮毒

是“经由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素,在血液和淋巴液中溶解,对人体产生的危害”。经皮毒是通过皮肤吸收的,例如洗护用品、洗涤剂、化妆品、防蚊液、涂抹于身上的药物等,这些日常用品中都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并且这些化学成分通常分子较小,容易通过皮肤吸收,沉积在身体内,对身体造成损害,这个过程叫做“经皮吸收”。

【经皮毒】

对女性而言【经皮毒】可以进入子宫,对男性而言【经皮毒】容易进入睾丸,破坏体内荷尔蒙平衡,导致不孕不育。【经皮毒】还能引发过敏、哮喘等各种症状,也会破坏身体的免疫系统,最大的危害是会导致胎儿的先天性过敏症、胎儿畸形,以及诱发脑部疾病、神经系统、各种癌症等。


你不可以不知道的"经皮毒"

 

【经皮毒】最直接的反应是皮肤过敏,但是大部分的经皮毒却没有明显病症,它能潜伏体内几年之久,往往一发现就是大问题,如”乳癌“。专家在一个乳癌切片的医学报告中,曾发现有沐浴露里的防腐成分paraben,这成分能潜伏体内达10年之久。而能导致经皮毒害的化学物质实在太多,如下列:

 

荧光剂(洗衣液、洗衣粉)/
化学界面活性剂(几乎所有清洁剂都有)/ 任基酚、苯、磷(洗衣液、洗衣粉)/ 矽灵(洗发水)/ EDTA(肥皂、沐浴露、卸妆品)/
甲醛(个人、居家清洁剂都可能有)/ 三氯沙(洗面奶、牙膏、香皂、洗手液)/
防腐剂(各类清洁剂)、香精及定香剂(几乎各种清洁剂都有)……等等,每一款产品添加的有害化学物质往往不止一种。

 

皮肤对于经皮毒素的吸收,会根据皮肤角质层的厚薄不同,没有角质层保护的地方,如口腔及私密处,对经皮毒素的吸收是其他地方的40倍之多。而对于经皮毒素吸收最多的,是每天使用的洗护用品及一般家具清洁剂,如洗洁精、洗衣液等。衣服上残留洗剂里的化学物质,也能通过与皮肤的接触而吸收。


你不可以不知道的"经皮毒"

经皮毒的去向

经研究发现,经过皮肤进入体内的化学物质,经过10天后,排出体外的不足10%,大多数都残留在皮下组织中,蓄积在体内。

 

残留在皮下组织中的化学物质

穿过角质层的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细胞本身及其相邻细胞间的传递侵入体内的,一种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间隙侵入体内的。

经皮吸收的物质可能会直接蓄积到皮下组织,也可能一点点地通过血管和淋巴管到达各个器官进而对其造成不利影响。解毒和代谢的过程不同于经口吸收,比较特殊,排出体外需要很长时间。

例如,在水杨酸※的外用实验中,经注射直接进入血液的水杨酸,在24小时内即可全部变为尿液被排出。但是,涂抹在皮肤上的水杨酸,却需要几天时间才能通过尿液排出,一部分残留在皮下组织中,然后渐渐地从皮下组织进入血液,经过很长时间后才被排出。

经皮吸收的有害化学物质同样如此,残留在皮下组织中的时间较长,排出体外的过程比较缓慢。

每天持续蓄积的有害化学物质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洗发露和化妆品等日用品。所以,其含有的有害化学物质会持续侵入并蓄积在体内。在旧的有害化学物质排出体外之前,新的有害化学物质又侵入我们的体内。

我们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在体内有害化学物质蓄积量达到某种程度时,就会引发过敏或花粉症等症状。

由于有害化学物质潜伏期较长,我们也许并不会对其有害性引起注意,而继续使用日用品。洗发露、护发素及化妆品等

几种日用品中的多种有害化学物质进入体内后,还存在引起复合污染的情况。这样一来,要判断哪种日用品是有害的,就会变得很困难。

有害化学物质会积存在哪里

有害化学物质多易溶于脂肪,并蓄积在皮下脂肪中。急剧的减肥使脂肪减少,进而使有毒物质涌入血液。

有害化学物质会蓄积在脂肪中,急剧的减肥是危险的

用于日用品的石化产品及农药、杀虫剂、二英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具有易溶于脂肪的性质,这称为脂溶性。

 

作为尊重科学的理性朋友,化学品并不可怕。如非误食,小剂量的日化品也不会危害人体。但这些化学成分,很多属于脂溶性化学物质,如施加在皮肤上,会逐渐溶解皮肤的角质层屏障,这才是可怕的地方

人们每天都会使用洗发水、沐浴露和化妆品,这些毒素就会一点一点地透过皮肤的屏障,尤其是口腔、肛门和生殖系统等粘膜覆盖、吸收度高的部位,蓄积至体内,变成经皮毒

 

若长期累计,部分化学物质足以损害人体眼睛、皮肤,甚至在体内器官中累计,引发严重健康问题,包括内分泌失调、肝炎甚至更恶性的疾病

这也是为什么你的肌肤,在年青时很健康(即使长了痘痘也能很快复原),但现在却越来越脆弱与敏感的原因

因为你的肌肤表面角质已经被破坏,毒素开始在皮下组织沉淀。

选择无毒的清洁系列用品 -- 

最大的毒源 --  水中的氯  -- 安装饮用和沐浴的过滤器是 必不可少的。 http://everybodyshopping.com/shop/?cat=25

 美安的ROYAL SPA沐浴系列 - http://everybodyshopping.com/shop/?cat=29
 美安的SNAP 清洁系列  -- http://everybodyshopping.com/shop/?cat=52

如果已经造成损害,如何挽回呢: 就需要用到成人干细胞技术的护肤系列
LUMINESCE 是婕斯公司推出的 富含248种生长因子的护肤产品,恢复美丽的肌肤。
(2015 直销行业最畅销的产品 排名第七。 皮肤保养类排名第一)
--- 生长因子成为检验你使用的产品是否有有害物质的工具了!


 

2015年9月1日星期二

[ESC 2015] 诺奖获得者:生命是蜡烛,烧得快就死得快

[ESC 2015] 诺奖获得者:生命是蜡烛,烧得快就死得快


在英国伦敦举办的欧洲心脏病学(ESC)大会上,中国的“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故事,被当成重压之下、人体受伤害的典型。




伍子胥被楚兵一路追杀,到了昭关。昭关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伍子胥满怀忧愁,寝不能寐,身心如在芒刺之中,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这就是“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头”的故事。

中国还有很多一夜白头的故事,比如白毛女和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瑛姑”。

一夜白头或许有点夸张,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压力、忧伤、悲伤和精神受到刺激等情况,头发容易变白。

ESC 2015的主旨演讲中,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LaureateElizabeth Blackburn)指出,端粒与细胞衰老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端粒越短,细胞也就越衰老。

端粒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当端粒缩短到一定长度时,细胞就会失去活性而死亡。

Blackburn把端粒比作蜡烛,随着燃烧,蜡烛也就越来越短,就像生命逐渐走向尽头。




她认为,人在长期面临较大的压力时,端粒的长度将会受到影响,继而抵抗力下降,疾病缠身,这些疾病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精神心理疾病。

她列举了几项研究,使端粒缩短的因素包括慢性压力、学历低、孕期的精神压力、儿童期创伤、吸烟、虐待、幼年疾病和不健康饮食。

Blackburn推测,上述行为和疾病相关,有可能是慢性炎症,细胞分裂的速度加快,以替换原有的细胞,而细胞分裂的频率高,端粒便会缩短。还有研究发现,端粒结构对氢自由基的敏感性增加,加速端粒缩短。

Blackburn解释,DNA就像很长的两股细绳,通常DNA像螺线管一样缠绕着,形成相对粗短的染色体。端粒就是染色体的“绳头”,来固定和保护染色体的末端。

端粒像是绳子一端包绕的“塑料头”,保护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避免各种因素的损害。但在端粒变短后,这个塑料头就丢失了紧密包绕绳头的作用,导致遗传的不稳定性。




如果端粒结构被破坏,染色体末端DNA“断茬”暴露,绝大多数情况下,细胞会启动死亡预案,走向衰老和死亡。

在心血管领域,有研究发现,在73岁以下人群中,端粒长度每减少1 kb,发生心梗的危险性增加3.08倍,发生中风的危险性增加3.22倍。

端粒检测其实不算新事物了,目前距Blackburn获奖已经6年了,但有关端粒的研究并未带来那么多惊喜,还存在很多争议。Blackburn2011年底开展面向公众的端粒长度检测分析服务,欧洲也有类似的公司为寿命预测提供参考,声称可以“死期检测”。

端粒虽然与细胞老化有关,进而影响衰老,但并非唯一的因素。Blackburn也表示,生命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它有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端粒仅仅是其中之一。

在大会第二天的Meet the legend环节上,Blackburn也承认,研究越多,越感觉未知的东西太多,端粒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针对不同种族、不同人群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端粒缩短是心血管疾病的原因?还是结果?也可能仅仅是衰老的旁观者。

由于今年ESC大会的主题是“环境和心脏”,因此组委会把诺贝尔奖Blackburn这位大神请出来,大讲特讲端粒这一领域。其用意很明显,就是强调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端粒或许是一个中介,或者是预测因素。

虽然关于端粒还有很多争论,通过延长端粒来延年益寿还尚需时日,但改变生活方式也能使端粒得到保护或延长,进而延长寿命。

Blackburn说,接受教育、减轻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运动和与食用富含Omega-3脂肪酸饮食的人,端粒缩短的速度较慢。

美国预防杂志曾刊文指出,如果通过打坐放松身心、经常进食全谷食物和鱼类、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每周6天坚持每天步行30分钟等方式,能够延长端粒,从而延年益寿。

虽然衰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进程,有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端粒或许是衰老的表象,不一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生命需要维护,或许就像Blackburn说的,生命是一根蜡烛,烧得快,也就死得快。


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循环杂志